今天為大家分享形式美法則在建筑表現中的應用方法,教程比較不錯,推薦到武林網,大家快快來學習吧!
建筑表現與其他藝術設計一樣,同樣是依賴視覺感受的藝術形式。視覺語言在建筑表現中無處不見,從配景選擇、色彩搭配、技術運用等給視覺帶來的沖擊力,到創意的切入等等都遵循著藝術創作的一般規律?! ?/p>
在西方自古希臘時代就有一些學者與藝術家提出了美的形式法則的理論,時至今日,形式美法則已經成為現代設計的理論基礎知識。形式美的法則是人類在創造美的形式、美的過程中對美的形式規律的經驗總結和抽象概括。探討形式美的法則,是所有設計學科共通的課題。
建筑表現的形式美法則主要包括:變化與統一、對比與和諧、比例與尺度、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空白與虛實?! ?/p>
一、變化與統一
變化體現了各種事物的千差萬別,統一則體現了各種事物的共性和整體聯系。變化統一反映了客觀事物本身的特點,即對立統一規律。在建筑表現的作品中,豐富的素材和色彩、表現手法的多樣化可豐富作品的藝術形象,但這些變化必須達到高度統一,使其統一于一個中心的視覺形象(一般是主題建筑),這樣才能構成一種有機整體的形式?! ?/p>
圖1-01是一幅建筑表現的夜景作品,從色彩上分析主色是統一的冷色調藍色,輔助色是用在建筑光感較強部分的暖黃色以及遠處天空紅紫色的霞光。從大的色彩關系方面來分析,遠處天空紅紫色在色相環上屬于主色調藍色的鄰近色,于天空上半部分的藍色有很好的融合與過度,豐富了畫面的色彩關系。建筑內部由于人照光源的作用下呈現出的暖黃色在色相環屬于主色調藍色的互補色,在視覺感受中猶如黑夜里的一團火焰,極為耀眼奪目,很容易成為第一視覺中心,把觀眾的目光很快的從整幅圖面吸引到我們主要表現的建筑上來?! ?/p>
圖1-01
任何一幅建筑表現作品其構成整體風格的多個局部變化之間必須有機聯系,作品的美感是從統一的整體效果中感受到的。主從關系是整體局部之間的法則。如果各部分不分主次,同等對待,或者競相突出自己,都會破壞整體畫面的完整統一性,會流于松散、單調和雜亂?! ?/p>
對比就是使一些可比成分的對立特征更加明顯,更加強烈,和諧就是使各個部分或因素之間相互協調。在建筑表現的作品中,對比與和諧,通常是某一方面居于主導地位?! ?/p>
對比與和諧反映了矛盾的兩種狀態,對比是在差異中趨于對立,和諧是在差異中趨于一致。
在建筑表現中常用一些表現手法來突出主題建筑、豐富整體畫面,常用的如明暗的對比,虛實的對比,冷暖的對比等。但過于生硬的對比可能會使畫面有些松散,所以我們有會用一些方法讓對比中略有調和,使畫面更加完整。
如圖2-01(a)就用了在建筑表現中常用的一個手法“壓暗前景”來突出主題建筑,為了方便大家觀察明暗關系,我們把圖面的飽和度降到最低如圖2-01(b)中箭頭方向所示,天空的明度是由上向下由暗逐漸變亮的,前景的地面由于我們根據畫面效果的需要有意的填加了一個投影,使得前景地面的明度是由下向上由暗變亮的。最終我們看到畫面最亮的部分就集中在畫面的中心(主題建筑)的部分。也就是說我們通過明暗的對比集中了視覺中心,而且天空的明暗變化并不是一個突變的過程,而是一個漸變調和的過程。
圖2-01(a)
圖2-01(b)
那我們接下來看一個通過色彩冷暖對比來突出主題建筑的效果圖。如圖2-02所示,整個畫面的大環境天空、背景建筑、植物、草體、駁岸、水面多是用一些偏藍偏灰的冷色,而主題建筑的外墻使用的是一個鮮明的偏紅偏橙的暖色,色彩冷暖的強烈對比就可以快速地把觀眾的視覺中心集中到建筑上來。
圖2-02
對比與和諧是相對的,是對立統一的藝術手段,不是簡單數值上的差異,而是以人的視覺感受為依據。對比與和諧相輔相成,過分的對比會太強烈、刺激;而過分的和諧又會平庸、單調。在建筑表現的設計運用中要注意對比與和諧的適度,要求鮮明而不刺激,調和而不平淡。從形式構圖上講,對比要求集中,多體現在畫面主題和特別強調的點、線和小的塊面上,和諧則體現在畫面的整體照應之中。
比例是部分與部分或部分與全體之間的數量關系。它是精確詳密的比率概念。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生活活動中一直運用著比例關系,并以人體自身的尺度為中心,根據自身活動的方便總結出各種尺度標準,體現于衣食住行的器用和工具的制造中。比如早在古希臘就已被發現的至今為止全世界公認的黃金分割比1:1.618正是人眼的高寬視域之比。恰當的比例則有一種諧調的美感,成為形式美法則的重要內容。美的比例是平面構圖中一切視覺單位的大小,以及各單位間編排組合的重要因素。
建筑表現是把不同的素材和建筑編排組合在一起,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效果圖,各種素材的面積與體積大小的比例、數量多少的比例,一定要符合尺度,給人以美的感受,如果比例失調,就破壞了美的秩序和規律,造成作品的失敗?! ?/p>
圖3-01(a)中的建筑的底部處在圖面的上半部分,由于其在構圖的比例失調,很容易給人造成頭重腳輕、根基不穩的心里感受,這通常是在建筑表現的構圖中比較忌諱的一點。那來看我們對其構圖比例進行調整后的圖3-01(b)有什么樣的變化,首先我們對前景的地面進行了一定比例的裁切,在構圖中使得建筑的底部由圖面的上半部分移到了下半部分,解決了構圖的不平衡感。同時構圖后建筑在圖面所占的面積比例增大了不少,可以更好的在畫面中突出建筑。
圖3-01(a)
對稱是同形同量的形態,如果用直線把畫面空間分為相等的兩部分,它們之間不僅質量相同,而且距離相等.中外很多古代建筑、教堂、廟宇、宮殿等都以“對稱”為美的基本要求.對稱的構成能表達秩序、安靜和穩定、莊重與威嚴等心理感覺,并能給人以美感。
圖4-01是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的故宮,故宮位于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圖4-02是有“禪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剎”之譽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圖4-03是世界十大教堂之首的巴黎圣母院。
我們可看到對稱與均衡法則在這些建筑中都有著很好的運用,并得到了美的效果。
圖4-01
圖4-02
圖4-03
圖4-04是一個圖書館的項目,我們可以看到主題建筑的造型是對稱的、建筑前面的噴泉是對稱的、噴泉兩邊的配景植物和走廊是對稱的、包括整個地形也是對稱的,整張畫面構圖中對稱手法的大量應用給以人安靜、穩重、秩序井然的感覺。另外我們要注意的是在建筑表現的構圖中運用對稱法則要避免由于過分的絕對對稱而產生單調、呆板的感覺,于是我們在整體對稱的格局中加入一些不對稱的元素,如畫面中無續的人物、前景凌亂的植物投影、左右兩側的配景建筑和植物,這些不對稱的元素不僅沒有破壞整體構圖的對稱與嚴禁,反而能增加構圖版面的生動性和美感,避免了單調和呆板 ?! ?/p>
圖4-04
均衡是同量不同形的形態,是指在特定空間范圍內,形式諸要素之間保持視覺上力的平衡關系。均衡是根據形象的大小、輕重、色彩及其他視覺要素的分布作用于視覺判斷的平衡。平面構圖上通常以視覺中心(視覺沖擊最強的地方的中點)為支點,各構成要素以此支點保持視覺意義上的力度平衡
對稱的事物基本上是均衡的.也有些畫面并不一定對稱,但它仍然很美,那就是因為它還符合“均衡”的法則.
圖4-05就是一幅運用均衡法則的畫面,可以看出我們著力表現的是圖面的左側,這里的建筑離我們的視點最近,可以比較清楚的觀察到其具體的細節,所以我們在這里添加了豐富的視覺元素。隨著建筑不斷地向右延伸,離視點越來越遠,根據近大遠小、近實遠虛、近暗遠明的空間透視關系,建筑越來越小、視覺元素越來越虛、光感越來越強,畫面右側給人的視覺感受就比左側偏輕。造成了畫面左右兩側構圖的不平衡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畫面右側天空大量留白的部分添加了一個掛角樹,就很好地補充了畫面構圖的平衡感?! ?/p>
圖4-05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定及時更換。
節奏與韻律是音樂中的詞匯。節奏是指音樂中音響節拍輕重緩急有規律的變化和重復,韻律是在節奏的基礎上賦予一定的情感色彩。前者著重運動過程中的形態變化,后者是神韻變化給人以情趣和精神上的滿足。
在建筑表現中,節奏指一些元素的有條理的反復、交替或排列,使人在視覺上感受到動態的連續性,就會產生節奏感?! ?/p>
節奏是韻律形式的純化,韻律是節奏形式的深化,節奏富于理性,而韻律則富于感性。韻律不是簡單的重復,它是有一定變化的互相交替,是情調在節奏中的融合,能在整體中產生不尋常的美感?! ?/p>
如圖5-01、圖5-02所示,建筑表現中節奏與韻律法則在路旁的行道樹的種植上體現的較為明顯?,F實生活中道路兩旁的行道樹由于光照時間、所處位置、養分吸收等條件的影響,就算是同種植物每一棵的外在形態也都不完全相同。而我們在做建筑表現的過程中,行道樹一般都是有同一棵植物的素材復制得到的,如果我們不加以變化,他們將完全相同,使得整個畫面產生單調、呆板的感覺。于是我們根據透視關系可以在形體上加以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的變化,根據光影關系給其近暗遠明的變化,我們還可以根據畫面的需要在色彩讓其有冷暖的變化,這樣就有了節奏的變化。我們如果感覺這樣的變化過于有規律還可以在其中選一兩棵行道樹讓他們在大小、明暗、冷暖變化中稍微夸張一點,造成突然變化,打破了原有的秩序產生了節奏感,而沒有變異的基本形由于重復產生了韻律感,使兩者統一在一起。
圖5-01
圖5-02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圖5-03中建筑之間懸掛的三角旗與地板上撐開的廣告傘的色彩變化同樣是符合節奏與韻律法則的。這樣的運用還有很多,最單純的節奏是重復,有機械的美。韻律是構成要素連續反復所造成的抑揚調子,具有感情的因素。韻律能給人情趣,滿足人的精神享受,它在建筑表現中的重要作用是能使形式產生情趣,具有抒情意味。韻律能增強我們設計作品的感情因素和感染力,引起共鳴,產生美感,開闊藝術的表現力,所以我們在節奏與韻律法則的運用中要相輔相成。
圖5-03
空白的處理也就是畫面的空間設計。有的朋友剛開始做建筑表現時總想把版面“充分利用”,總想把素材安排得滿滿的,認為畫面留有空間是一種浪費。其實這種龐雜堵塞的構圖往往使人望而生畏,留不下一點印象??臻g在構圖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種構圖上的“少”,卻是效果上的“多”??臻g也能引起人們的注意,使人產生興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最大限度地達到傳播目的。
虛實作為一種表現形式是為深化主題服務的。畫面構成中必須有虛有實,虛實呼應。畫面的主體建筑要“實”,陪體建筑和背景要“虛”,“虛”是為了突出“實”,應該藏虛露實,賓虛主實,不能平均處理?! ?/p>
如圖6-01、圖6-02所示,建筑表現鳥瞰效果圖設計中常常為了強調、突出主體建筑群并給人以強烈印象,在主要的構成要素的周圍留下一些空白,就能擴大和提高視覺效果,同時有利于視線流動,破除沉悶感。除此之外,空白在畫面的虛實處理中還有特殊的作用。空白是畫面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空間形象的表現??臻g能給人以想象的機會?! ?/p>
圖6-01
圖6-02
如圖6-03(a)所示,這幅圖作者為了體現商業街的繁華與熱鬧,在圖面中添加了大量的人物,這本是一個好的想法,但由于作者在素材人物添加時沒有注意疏密關系,使得前景的過分擁堵,畫面的不通透,沒有層次感,造成了作品的失敗。那我們看同一個建筑的另一種做法里填加人物時的變化,如圖6-03(b)所示,在素材人物添加時遠處的可以密一些,近處的可以稍稍松一些,有一些空隙與留白,這樣既體現了商業街的繁華與熱鬧,又使畫面疏密有秩。
圖6-03(a)
圖6-03(b)
在對主要的形式美法則進行了簡要分析之后,需要說明的是形式美的法則雖已形成一些規律性的審美特性,但卻不是固定不變的,更不是僵死的法則。隨著時代的發展,形式美的法則也會不斷發展變化。我們必須結合表現的主題及創意的要求加以運用,使之有助于美的創造,而不要因這些法則拘束了美的創造。
形式美法則是藝術形式的一般法則,它是形式構成的規律。形式美和傳播信息內容是統一的,是為內容服務的,可增強作品的感染力,使人們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享受美的信息,產生吸引人注目的引導作用。形式美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和表現事物對象的存在,無論是具體的直接可感的形式,還是比較抽象的形式,都能給內容賦彩增色
以上就是形式美法則在建筑表現中的應用教程,教程真的很不錯,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