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實例形式較為詳細的講述了Python函數的用法,對于初學Python的朋友有不錯的借鑒價值。分享給大家供大家參考之用。具體分析如下:
通常來說,Python的函數是由一個新的語句編寫,即def,def是可執行的語句--函數并不存在,直到Python運行了def后才存在。
函數是通過賦值傳遞的,參數通過賦值傳遞給函數
def語句將創建一個函數對象并將其賦值給一個變量名,def語句的一般格式如下:
def <name>(arg1,arg2,arg3,……,argN): <statements>
def語句是實時執行的,當它運行的時候,它創建并將一個新的函數對象賦值給一個變量名,Python所有的語句都是實時執行的,沒有像獨立的編譯時間這樣的流程
由于是語句,def可以出現在任一語句可以出現的地方--甚至是嵌套在其他語句中:
if test: def fun(): ...else: def func(): ......func()
可以將函數賦值給一個不同的變量名,并通過新的變量名進行調用:
othername=func()othername()
創建函數
內建的callable函數可以用來判斷函數是否可調用:
>>> import math>>> x=1>>> y=math.sqrt>>> callable(x)False>>> callable(y)True
使用del語句定義函數:
>>> def hello(name): return 'Hello, '+name+'!'>>> print hello('world')Hello, world!>>> print hello('Gumby')Hello, Gumby!
編寫一個fibnacci數列函數:
>>> def fibs(num): result=[0,1] for i in range(num-2): result.append(result[-2]+result[-1]) return result>>> fibs(10)[0, 1, 1, 2, 3, 5, 8, 13, 21, 34]>>> fibs(15)[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377]
在函數內為參數賦值不會改變外部任何變量的值:
>>> def try_to_change(n): n='Mr.Gumby'>>> name='Mrs.Entity'>>> try_to_change(name)>>> name'Mrs.Entity'
由于字符串(以及元組和數字)是不可改變的,故做參數的時候也就不會改變,但是如果將可變的數據結構如列表用作參數的時候會發生什么:
>>> name='Mrs.Entity'>>> try_to_change(name)>>> name'Mrs.Entity'>>> def change(n): n[0]='Mr.Gumby'>>> name=['Mrs.Entity','Mrs.Thing']>>> change(name)>>> name['Mr.Gumby', 'Mrs.Thing']
參數發生了改變,這就是和前面例子的重要區別
以下不用函數再做一次:
>>> name=['Mrs.Entity','Mrs.Thing']>>> n=name #再來一次,模擬傳參行為>>> n[0]='Mr.Gumby' #改變列表>>> name['Mr.Gumby', 'Mrs.Thing']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