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層面
概括
Django是屬于MVC的Web框架。
Model:負責與數據庫打交道
View:負責獲取或者增強從Models得到的數據
Controller:這是Django本身
Project與App的區別
Project:提供各種配置文件 App:功能的結合,包括Model和view,需要在根目錄下添加”__init__.py”,使得Python可以識別
ManyToMany與ForeignKey的區別
ForeignKey例子:
員工打卡上班的記錄——員工可有多次打卡記錄,但是一次刷卡記錄只能有單一員工屬性(一對多)
ManyToMany例子:
一篇文章可以有多個標簽,而一個標簽對應的文章也可以是多篇的(多對多)
ManyToMany還有一種特殊的結構,非常類似Twitter的Follow。
假設 A Follow了 B,但是B并沒有Follow A,他們之間的Follow是不對等的,要實現這種關系,要在Meta里面設置symetric=False
SexyCode
這是我理解后覺得“性感到死”的一些代碼:
lambda x, y: x+y
Lambda其實和JS中的匿名函數有這異曲同工的作用,嫌起名麻煩,就丟進去,Lambda默認返回里面的值,所以不需要return
map(lambda x: x+1, [1,2,3]) #得到[2,3,4]
也就是每個都執行一次前面的函數
reduce(lambda x, y: x+y, [1,2,3]) #得到6
也就是每個都和之前的元素執行一次操作
[i for i in xrange(0,100) if i%2==0]
得到100以下所有偶數。學術上叫“列表推導”,但在現實案例中是遍歷的好工具。
Q(**{key:value})
我在培訓的時候,學到的是Q、F這兩個Django函數是不接受字符串的,即 Q("abc=1") 是不能接受的。但是這段代碼性感之處就是徹底擺脫了這條束縛(其實就是重寫了keyword對),可以隨意構造你喜歡的查詢段,這在構造搜索功能時十分有用。比如:
q_dict = reduce(lambda x,y: x&y, [ Q(**{"%s__slug_name" % taxonomy:request.GET.get(taxonomy)} ) for taxonomy in request.GET.keys() if taxonomy in SEARCHABLE_LIST ])@property
這個@符號的用法叫“修飾器”,個人感覺這是python比其他語言優美的地方,如何構造修飾器的話,還是看文檔的好。這里只是說在class中使用 @property 的話,這個函數就自動地變成class的屬性了,這和js的set、get很像
super超類的使用,super一出,繼承的子class一概不執行自身的函數,而是執行super指定的函數
annotate和aggregate。這兩個家伙在構造新的query_set時非常有用。比如要統計出一臺電腦的總價時,在ComputerManager里面使用
def get_query_set(self):query_set = super(ComputerManager, self).get_query_set()query_set = query_set.annotate(price=Sum('devices__price'))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