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實例講述了Python多重繼承的方法解析執行順序。分享給大家供大家參考,具體如下:
任何實現多重繼承的語言都要處理潛在的命名沖突, 這種沖突由不相關的祖先類實現同名方法引起
class A: def say(self): print("A Hello:", self)class B(A): def eat(self): print("B Eating:", self)class C(A): def eat(self): print("C Eating:", self)class D(B, C): def say(self): super().say() print("D Hello:", self) def dinner(self): self.say() super().say() self.eat() super().eat() C.eat(self)
這里B和C都實現了eat方法,
在 D 的實例上調用 d.eat() 方法的話, 運行的是哪個 eat 方法呢?
>>> d = D()>>> d.eat()B Eating: <__main__.D object at 0x7fb90c627f60>>>> C.eat(d)C Eating: <__main__.D object at 0x7fb90c627f60>
超類中的方法都可以直接調用, 此時要把實例作為顯式參數傳入
Python 能區分 d.eat() 調用的是哪個方法, 是因為 Python 會按照特定的順序遍歷繼承圖。 這個順序叫方法解析順序( Method Resolution Order, MRO)。 類都有一個名為 __mro__ 的屬性, 它的值是一個元組, 按照方法解析順序列出各個超類, 從當前類一直向上, 直到object 類。 D 類的 __mro__ 屬性如下 :
>>> D.__mro__(<class '__main__.D'>, <class '__main__.B'>, <class '__main__.C'>, <class 'object'>)>>> d = D()>>> d.dinner()A Hello: <__main__.D object at 0x7fb90bd7eb70>D Hello: <__main__.D object at 0x7fb90bd7eb70>A Hello: <__main__.D object at 0x7fb90bd7eb70>B Eating: <__main__.D object at 0x7fb90bd7eb70>B Eating: <__main__.D object at 0x7fb90bd7eb70>C Eating: <__main__.D object at 0x7fb90bd7eb70>
第一個self.say()
,運行A類的say()
再print出自己的第二行信息
第二個super().say()
,運行A類的say()
第三個self.eat()
,根據 __mro__
, 找到的是 B 類實現的eat方法
第四個super().eat()
,根據 __mro__
, 找到的是 B 類實現的eat方法
第五個C.eat(self)
忽略 mro , 找到的是 C 類實現的eat方法
更多關于Python相關內容感興趣的讀者可查看本站專題:《Python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入門與進階教程》、《Python數據結構與算法教程》、《Python函數使用技巧總結》、《Python字符串操作技巧匯總》、《Python編碼操作技巧總結》及《Python入門與進階經典教程》
希望本文所述對大家Python程序設計有所幫助。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