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ngularjs1.X 中存在了三種數據綁定的方式,用于數據的同步、展示。在 angularjs 1.3 之前,angularjs 只存在兩種方式: two-way-binding 和 one-way-bindng , 而后則引入了稱為one-time-binding 的綁定機制。
目前angularjs 中存在以下三種數據綁定方式:
two-way-binding
angularjs 中的 Two-way-binding 的作用是將 Model 和 View 關聯起來,任何一側的數據變更都會更新另一側的數據。
常見場景是頁面中的輸入區域。雙向綁定可以很容易的將輸入控件的值關聯到數據模型中。
<input type="text" id="text" ng-model="name"/>
通過 ng-model 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將輸入框(view)的值和 name (Model) 關聯起來。在雙向數據流的作用下,無論是我們修改輸入框的值還是修改 name,另外一側都將及時更新到新數據。
ng-model 是 angularjs 內置的一個指令用來實現雙向綁定。ng-model 在不同生命周期中,有不同的邏輯處理。
1、compilation phase:
2、Runtime Phase
One-way-binding
不同于 Two-way-binding的雙向流動, one-way-binding 的數據流向是單向,即只會從 model 流向 view ,而不會從 view 流向 model。 因此, one-way-binding 用來展示數據,而不是獲取輸入。
在 angularjs 中, one-way-binding 則有兩種語法: ng-bind 和 {{expression}}。
<span ng-bind="name"> </span><span>{{name}}</span>
對于 one-way-binding來說,內部機制和 two-way-binding 有部分相同的機制。
1、compilation phase:
2、runtime phase:
one-time-binding
1.3 之后,angularjs 實現了一個叫 one-time-binding 的機制。本質上它的機制和其他兩種方式沒太多差異,但在數據更新時候表現的不太一樣。
one-time-binding 同樣會注冊 $watch 來監聽數據變化,但它會在第一次檢測到數據 非 Undefined 時候取消監聽。
<span>{{::name}}</span>
對于上面的代碼,假設 name 從 undefined -> angularjs -> angular ,最終渲染的結果是 angularjs ,而不是 angular 。 這就是 one-time-binding 的特殊之處,當 name 從 undefined 變化為 angularjs之后,被認定為 name 的狀態已經是 stable ,因此將取消 $watch , 即不再監聽數據變化。
那么,假設 name 從 '' -> angularjs-> angular, 則渲染結果是 '' ,即空字符串(第一次的值)。因為 one-time-binding 在計算 stable 時候使用的 嚴格相等,即 newVal === undefined, 如果是,則繼續保留 $watch 等待下一次的比較;否則,狀態變更為 stable,取消 $watch, 數據轉化為最終態。
結束
在我看來,angularjs 核心在于 angularjs context 和 $digest 。
angularjs context 保證 angularjs 可以捕獲到各種事件,用戶輸入、鼠標事件、鍵盤事件、甚至 $settimeout和 $http 等異步行為的狀態流轉。
而 $digest 則保證 angularjs 可以確認是否要更新數據。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武林網。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