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 學習資料整理
1.安裝fcitx輸入法install fcitx
如果不喜歡系統自帶的輸入法,可以將iBus,SCIM干掉,卸載SCIM,IBus:
sudo apt-get remove ibus // 卸載ibus輸入法sudo apt-get remove scim // 卸載ibus輸入法sudo apt-get autoremove // 刪除依賴包,不再使用的packagesudo apt-get -f install // 嘗試修正安裝過程中出現的依賴性關系注:也可以通過"新立得軟件包管理器(Synaptic Package Manager)"來卸載SCIM,IBus安裝Fcitx(企鵝輸入法):
在此之前,首先要更新ubuntu的源,具體操作網上很多,這里就不贅述了。更新成功之后打開終端輸入一下的命令:
sudo add-apt-repository ppa:fcitx-team/nightlysudo apt-get updatesudo apt-get install fcitx fcitx-config-gtk fcitx-sunpinyin fcitx-googlepinyin fcitx-module-cloudpinyin fcitx-sogoupinyin im-switch (里面有幾個不能使用,可以參照下面的只配置sunpinyin就可以了)下面的是設置默認的輸入法,但是博主在使用的時候沒有成功。sudo im-switch -s fcitx -z default補充說明(2014-10-23)1.打開終端 輸入
sudo add-apt-repository ppa:wengxt/fcitx-nightly2.按ENTER鍵確認安裝
3.接著輸入sudo apt-get update
4.sudo apt-get install fcitx fcitx-config-gtk fcitx-sunpinyin5:安裝過程中有Y/N選擇的都輸入Y,然后按回車繼續。
6:繼續輸入下面命令安裝其它碼表。y繼續
sudo apt-get install fcitx-table-all
7:安裝好后假如系統內有多個輸入法的話,則輸入下面命令,把fcitx設置為默認輸入法,一般都不用輸入。(網上查詢到的有這一步 但是我沒做)
im-switch -s fcitx -z default8:為了防止亂碼,安裝uming字體,繼續輸入下面命令。sudo apt-get install ttf-arphic-uming
9:fcitx安裝完成,重啟一下ubuntu系統。
當你打開電腦的時候 CTRL+空格 你的輸入法就出來了
2.ubuntu權限切換(sudo,su命令詳解)
sudo(super-user do),讓當前用戶暫時以管理員的身份root來執行這條命令。
su(switch user)是用來改變當前用戶的,su root,就是將當前用戶切換為root,用了suroot之后,下面所有的命令就可以不用打sudo了,因為當前用戶已經是管理員root了。
(1)從user用戶切換到root用戶不管是用圖形模式登錄Ubuntu,還是命令行模式登錄,我們會發現缺省的用戶是user
但是當我們需要執行一些具有root權限的操作(如修還系統文件)時,經常需要用sudo授權,感覺很麻煩
此時我們可以切換到root用戶,可以執行命令sudo su然后終端會提示輸入密碼,輸入一次密碼之后就會切換到root權限;另外一種方法是用sudo su root會直接進入到root狀態,不需要輸入密碼,個人覺得第二種方法更簡單,另外作為補充,出于安全考慮,默認時Ubuntu的root用戶時沒有固定密碼的,它的密碼是隨機產生并且動態改變的,貌似是每5分鐘改變一次,所以用su(switch user)是不可以的,因為我們不知道root的密碼
(2)從root用戶切回user用戶
想從root用戶切回user用戶只需執行命令:su user (user是你自己安裝時候的用戶名),或是直接輸入exit,也可Ctrl+D組合鍵退出,另外是網上看到的sudo -i這個命令是不行的,運行之后終端提示多了~#,~是home目錄吧,但是#是什么就不知道了,所以只好alt+F4關掉,然后終端提示有進程在運行,應該就是那個sudo -i打開的進程吧
下面是一些網上看到的更加詳細的資料,但是真實性不敢保證,因為沒有試過。
用戶管理的重要配置文件:/etc/passwd 用戶名 密碼位 UID 歸屬GID 姓名 $HOME目錄 登錄Shell/etc/shadow 用戶名已加密密碼 密碼改動信息 密碼策略/etc/group 群組名 密碼位 GID 組內用戶/etc/gshadow群組密碼相關文件,不重要/etc/sudoers 用戶名 權限定義 權限[/PRe]可以使用pwconv 命令創建影子密碼,將/etc/passwd 文件中的密碼轉換到/etc/shadow 文件su [用戶名]切換到其它用戶,默認切換到root用戶。提示密碼為將切換用戶密碼 -f 快速切換,忽略配置文件-l 重新登錄-m ,-p不更改環境變量-c <命令> 切換后執行命令,并退出切換sudo [命令]以其它用戶的身份執行命令,默認以root的身份執行。提示密碼為當前用戶密碼 -s 切換為root shell-i 切換為rootshell,并初始化-u <用戶名|UID> 執行命令的身份-l 顯示自己的權限passwd [用戶名]設定用戶密碼-d 清除密碼 -l 鎖定用戶-e使密碼過期,在下次登錄時更改密碼-S 顯示密碼認證信息-x <天數> 密碼過期,最大使用時間-n <天數>凍結密碼,最小使用時間-s 更改登錄Shell-f 更改用戶信息示例:$passwdChanging passWord for user(current) UNIX password: 原密碼Enternew UNIX password: 新密碼Retype new UNIX password: 確認新密碼[/prechsh [-s ][用戶名]更改登錄Shell |
對新手來說轉移到 Ubuntu 第一件頭痛的事情就是分區,因為它和 Windows 上的分區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在分區前首先得明白兩件事,第一、linux 的分區規定,第二、Linux 的文件系統,當你確定了文件系統后就可以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分區方案分區了。
第一、Linux 的分區規定
在 Linux 中規定 IDE 設備 (PATA和SATA) 前綴為 hd,SCSI 設備前綴為 sd,如:第一個 IDE 設備名為 hda,第二個名為 hdb。每一個硬盤最多只能有 4 個主分區,在 Linux 中最多可以劃分 16 個分區 (包括邏輯分區),并規定主分區和擴展分區占用 1 ~ 16 編號中的前 4 個。那么 hda1, hda2, hda3, hda4 就代表第一個 IDE 設備中的三個主分區和一個擴展分區,而 hda5 ~ hda16 就是邏輯分區咯。
提示:GRUB 的分區規定有所不同,它是以數字來表示設備和分區的編號,而且是從 0 開始的,例如 Linux 分區 hda1 和 hda6,在 GRUB 里分別用 (hd0,0) 和 (hd0,5) 來表示。
(注:PATA, SATA以及其區別 PATA的全稱是Parallel ATA,就是并行ATA硬盤接口規范,也就是我們現在最常見的硬盤接口規范了。PATA硬盤接口規模已經具有相當的輝煌的歷史了,而且從ATA33/66一直發展到ATA100/133一直到目前最高的ATA150。而SATA硬盤全稱則是Serial ATA,即串行ATA硬盤接口規范。目前PATA100硬盤的一般寫入速度為65MB/s,而第一代SATA硬盤的寫入速度為150MB/s,第二代SATA硬盤的寫入速度則高達300MB/s,整整比第一代的速度提高了一倍。SATA硬盤接口規范的出現其實就要取代PATA,就和DDR取代SDRAM一樣。)
第二、Linux 的文件系統
Linux 下的文件系統種類很多,如今的 Linux 內核都能很好的支持它們,在終端下輸入 ls -l /lib/modules/`uname -r`/kernel/fs
查看你的內核所支持的文件系統。雖然文件系統種類多,但推薦大家使用的還是 ext3 和 ReiserFS 這類日志式文件系統 (Journal File System),好處就是安全性高,即使突然斷電也能很好的保持數據完好,而且在速度上也有一定的優勢。
常見的日志式文件系統有 NTFS, ext3, ReiserFS, SGI 的 XFS, IBM 的 JFS 等,微軟的 NTFS 是最早的日志式文件系統,但 Linux 不直接支持,很多流行的 Linux 發行版都把 ext3 當成默認文件系統,原因是它能很容易地從 ext2 升級,ReiserFS 就沒辦法,連它自己的版本升級都要將磁盤重新格式化,但 ReiserFS 處理大量小文件存儲操作很有優勢,產生的磁盤碎片也很少,也不會像 ext3 一樣生成討厭的 lost+fount 目錄。
了解更多的 Linux 文件系統知識。
第三、分區方案
Linux 下最少得有 2 個分區,一個是 /swap 交換分區,一個是 / 根分區。但一般人喜歡把 /boot /home /usr /var 這些掛載到單獨的分區。為什么喜歡把 /boot 單獨分出來,是因為一些老主板不支持大硬盤,這樣就可以把 /boot 單獨存放在硬盤的 1024 柱面內,不過現在還有這個必要嗎?把 /var 單獨分出來的原因是,它下面存放了一些日志和常變動的零時文件,容易產生碎片,而 /usr 就相當于 Windows 下面的 Program files+Windows 目錄。
那么 /swap 交換分區需要的大小,根據官方的說法,應該是實際內存的兩倍,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不建議超過 1G,不低于 128M。
綜上所述,我建議一般桌面用戶選用 ReiserFS 文件系統,分區方案如下 (80G):
/swap 512M/ 8G/home 70G (我當時使用的分區方式跟這個不一樣,是ext4文件系統,邏輯分區,實際上我swap分了10G,然后是/ 和 /boot分別是30G和1G左右,至于到底效果怎么樣,至少現在感覺沒什么特別不方便的地方)
下面是一個博客上面的文件分布圖,很形象,粘過來瞻仰瞻仰
/ 根目錄│ ├boot/ 啟動文件。所有與系統啟動有關的文件都保存在這里│ └grub/ Grub引導器相關的文件 │ ├dev/ 設備文件 ├proc/ 內核與進程鏡像 │ ├mnt/ 臨時掛載 ├media/ 掛載媒體設備 │ ├root/ root用戶的$HOME目錄 ├home/ │ ├user/ 普通用戶的$HOME目錄 │ └…/ │ ├bin/ 系統程序 ├sbin/ 管理員系統程序 ├lib/ 系統程序庫文件 ├etc/ 系統程序和大部分應用程序的全局配置文件 │ ├init.d/ SystemV風格的啟動腳本 │ ├rcX.d/ 啟動腳本的鏈接,定義運行級別(0~6 ,s) │ ├network/ 網絡配置文件 │ ├X11/ 圖形界面配置文件 │ ├usr/ │ ├bin/ 應用程序 │ ├sbin/ 管理員應用程序 │ ├lib/ 應用程序庫文件 │ ├share/ 應用程序資源文件 │ ├src/ 應用程序源代碼 │ ├local/ │ │ ├soft/ 用戶程序 │ │ └…/ 通常使用單獨文件夾 │ ├X11R6/ 圖形界面系統 │ ├var/ 動態數據 │ ├temp/ 臨時文件 ├lost+found/ 磁盤修復文件
這樣以來,無論是安裝ubuntu還是了解ubuntu的文件系統都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4.文件操作
以上是ubuntu的文件系統,已經知道了ubuntu的文件系統,下面要來學習與文件相關的操作
文件管理命令
文件操作增——touch filename 創建新文件刪——rm 文件名查——find 文件名 直接在硬盤里尋找 locate 文件名 文件名的部分匹配 whereis 文件名 從linux文件數據庫(/var/lib/slocate/slocate.db)尋找比較——diff file1 file2 比較兩個文件的區別 移動——mv 相對路徑文件 絕對路徑文件改名——mv 原文件名 新文件名復制——cp /路徑/文件 ./ 將絕對路徑的文件復制到當前路徑
文件目錄查看——pwd 查看當前路徑創建——mkdir 目錄名 -p 如果給出的路徑中父目錄不存在,則同時創建父目錄
mkdir 能夠創建一個目錄,目錄類似于windows下面的文件夾 命令形式 mkdir directory,同時可以通過mkdir -p /home/dir1/dir2/dir3一次性建立多個目錄
創建完目錄后可以使用ls -l命令去查看目錄是否建立成功。如果directory所在行的第一個字母為d,則說明建立成功。
同時rmdir 空文件夾名 能夠刪除一個空文件夾,但不能刪除非空目錄,如果要刪除整個目錄,可以使用rm命令
rm 文件名 文件名 --/刪除一個文件或多個文件rm -rf 非空文件夾名 --/刪除一個非空文件夾下的一切 -r 就是向下遞歸,管理有多少級目錄,一并刪除 -f 就是直接強行刪除,不作任何提示的意思 這條命令雖然能夠幫助你解決問題,但需要提醒的是:使用這個rm -rf的時候一定要格外小心,眾所周知,ubuntu 是沒有回收站的,一旦刪除就永遠找不回來了。 如果不能刪除或者建立的話,可以使用sudo命令,如 sudo rm -rf 文件夾名稱刪除——rm 目錄名-r(rmdir:刪除一個空目錄(此命令個人認為沒啥用,可以用rm -r替代)) -f -不提示不存在的文件,直接跳過 -i -每個刪除動作都提示 -r和R -刪除該目錄下的所有 -v -顯示每個文件的刪除動作(建議用)切換——cd 路徑 -切換到所對應的路徑 cd .. -返回上一級目錄 cd ~ -切換到home目錄
文件權限查看權限——ls -l 如(-rwxr-xr--) r:讀 w:寫 x:執行 rwx:表示文件所有者的權限 二進制表示:111=7 r-x:表示同一群組中其他用戶權限 二進制表示:101=5 r--:表示其他用戶的權限 二進制表示:100=4 權限可以表示為:754
更改權限——chmod 權限 文件名 chmod 777 a.txt ===chmod a+rwx a.txt chmod u-w file 給當前用戶減去寫權限 chmod g+r file 為file的屬組加上讀權限 chmod o+w file 為file的其它用戶加上寫權限 chmod a-x file 為file的所有用戶減去執行權限 chown root /home 把/home的屬主改成root用戶 chgrp root /home 把/home的屬組改成root組
文件顯示列表顯示——ls -lh 顯示文件的詳細信息 -s 顯示文件大小查看內容——cat 文件名 一屏顯示文件所有內容 ——more 文件名 分頁查看文件內容 ——less 文件名 可控分頁查看文件內容 ——head 文件名 顯示文件的開始部分 ——tail 文件名 顯示文件的結尾部分
軟件管理命令
軟件安裝在線安裝——sudo apt-get install packagename 安裝packagename sudo apt-get remove packagename 卸載packagename sudo apt-get update 更新軟件包
離線安裝——下載軟件包(解壓) tar [-cxtzjvfpPN] 文件與目錄 ... -c 創建包 -x釋放包 -t查看包里面的文件 -v 顯示命令過程 z-壓縮包 f-使用檔名 tar -zcvf abc.tar /mydoc/a.iso 將/mydoc/a.iso目錄打包 tar -ztvf abc.tar 查看abc.tar中文件 tar -zxvf abc.tar 解壓abc.tar包到當前目錄 編譯安裝——./configure --prefix=/usr/local/ 編譯前配置 make 編譯 make install 安裝編譯好的源碼包
查看安裝查詢是否安裝軟件——dpkg -l|grep 軟件名軟件被安裝的位置——type 軟件名
用戶管理命令查看——id增加——Useradd 創建新用戶 Groupadd 創建新的組修改——Usermod 修改用戶賬號 usermod -l 新用戶名 老用戶名刪除——Userdel–r 用戶名 刪除用戶一切 密碼——passwd passwd -S 查詢賬號狀態
系統管理命令
操作查看系統運行級——runlevel關機——shutdown -h now /Halt init 0重啟——reboot /init 6環境變量——env echo $path set進程查看系統進程——top動態 ps-aux靜態 pstree進程樹調度——fg 把后臺進程調回前臺 bg終止——kill PID 終止某個pid進程定時——at 5pm+3 days /bin/ls 指定三天后下午5:00執行/bin/ls自動周期性任務——crontab -e 用VI形式編輯自動周期性任務 Service crond <start|stop|restart|status> 馬上啟動自動周期性服務 網絡ifconfig—— ifconfig eth1 192.168.1.10 netmask 255.255.255.0 //設置網卡子網及ip
磁盤查看—— df 報告文件系統的總容量使用量剩余量 du -b /home 查看目前/HOME目錄的容量(k)及子目錄的容量(k) fdisk -l 查看系統分區信息 配置—— fdisk /dev/sdb 為一塊新的SCSI硬盤進行分區 mkfs.ext3 /dev/sdb1 為第一塊SCSI硬盤的第一主分區格式化成ext3的文件系統 由于linux命令參數繁多,我們不可能全部記住各種參數的作用。幸運的是,我們可以通過“man+命令名”查看各種命令的各種參數以及作用。常用的指令我們熟能生巧,將會大大提高我們的效率!
gedit directory/filename 用gedit打開drectory目錄下的filename 文件,可用于打開系統配置文件,或者用于打開更新源文件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