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稍微講點題外話,本來貓哥想的是jsp+Servlet培訓班作業管理系統就按最最簡單的實現,后來發現一句句代碼硬敲實在是太費勁,所以折騰出了個后端設計。等設計到本篇所講的這一版,貓哥發現不能再修改了,因為設計之路是無窮盡的,包容的功能越多就越復雜,最后可能發現自己是在設計一種模式、或者設計一種框架了,沒那個必要,因為畢竟目前大家的水平也遠遠達不到設計框架的水準(當然也可以硬設計一個難用的框架),但是從設計的過程來講,反而起到了對框架加深理解的作用,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個好。純屬PS….
在前一篇中,我們實現了通用CRUD后端的設計,根據設定的規則,針對實體開發增刪改查功能時很多重復代碼得到了省略。但是遇到非CRUD的功能,比如用戶登錄,比如查看人員時只查看學生,比如學生選課等等,都是CRUD后端無法實現的,需要另外寫Servlet和對應的邏輯,這就導致CRUD后端相當的雞肋。
那么,為啥導致了雞肋,我們想要的是大腿啊。其實從設計開始,就目光短淺了,設計之處,就把后端定位為“解決實體對應的增刪改查”功能的后端,后邊在實現的時候,就是按這個實現的,所以面對超出設計的功能時,實現必然也跟不上。
那么我們重新來設計下整個思路,首先我們把整個網站的作用抽象為“請求-應答”,這個夠抽象了吧。然后我們依然借助于Servlet來接受請求,并返回應答,但是我們把Servlet接收到請求后,如何返回應答定義為一個Action(動作)。也就是說Servlet僅承擔輸入、輸出功能,具體邏輯交給Action來處理。
好的,那么Action應該具備一個處理的功能吧,沒問題,我們先設計一個接口規范Action需要遵循的標準如下:
package inter;import action.support.ActionContext;import exception.MyException;//Servlet分配任務后Action類應實現的功能public interface IAction { //執行具體動作,并返回消息,期間可能拋出異常 public ActionContext execute()throws MyException;}就IAction
簡單的解釋幾點:
1,IAction是一個接口,接口可以認為是一種規范,實現我這個接口的類必須遵循這種規范。所謂的規范就是要會一種“功夫”,此處的功夫就是execute,即執行具體的動作處理業務邏輯。
2,執行動作必然需要得到相關的信息,同時呢,還得返回處理的結果,這些信息貓哥把他們封裝在了ActionContext中,所謂的ActionContext就是動作上下文的意思,上下文的意思就是運行環境,所以翻譯為:動作執行所需要的環境。小伙伴們若是將其命名為ActionParam也無可厚非,畢竟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但是貓哥覺得context這個詞很是高端,愛不釋手啊。
3,既然是執行具體的業務邏輯,肯定可能有異常,比如數據庫連接異常,參數異常等等,那么的話就給execute添加一個thows MyException表示“俺辦execute這事時可能會出事,不過出事我不管,誰讓我辦事誰負責”,這個非常合理,主謀負主要責任,殺手么,人家手持免責聲明呢,法律意識強,人生就是棒!
OK,看來大家還真不能小瞧了小小的一個接口,接口即是一種程序結構的基礎邏輯定義,又是一種可靠的規范(實現接口的類必須實現接口定義的方法),你找個有廚師證的人可能他不會炒菜,你找個實現了IAction規范的類它必然會execute,就是這么叼。
好的,所以不管是什么動作,我就實現IAction接口,然后根據具體的消息作不同的處理就是了。
那么下面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接口中出現的ActionContext ,動作上下文。也就是動作的輸入和輸出了,前面我們講了Servlet只管承擔輸入、輸出功能,動作負責接受輸入、并輸出結果。那么最簡單的ActionContext可以設計如下:
public class ActionContext { PRivate Map<String,Object> inputParams=null;//需要攜帶的參數 private Map<String,Object> outputParams=null;//需要返回的結果 //get set省略...OK,這個太強了,管它Servlet有多少輸入參數,直接逐一放在inputParams里面。處理完之后想返回多少結果,直接放outputParams里面。比如刪除用戶輸入參數類似method=delete&entityType=User&entityId=1 那么我么可以
inputParams.put("OperationType","delete");inputParams.put("entityType","User");inputParams.put("entityId",1);好的,實際上貓哥是這樣設計的:
package action.support;import java.util.List;import java.util.Map;public class ActionContext { //請求信息,注意因為前四個參數常用,所以貓哥并未把它們放在inputParams里面,實際上也可以放在里面 private String operationType=null;//操作類型比如view add edit save delete 此處可拓展 private String entityType=null;//實體類型 Course Job Lesson Role User Work private String page=null;//頁碼 private int entityId=-1;//實體對應唯一編號 private Map<String,Object> inputParams=null;//需要攜帶的參數 //返回信息,注意因為actionUrl基本上都需要返回,所以單獨設置一個參數 private String actionUrl=null;//需要跳轉到網頁 private Map<String,Object> outputParams=null;//需要返回的結果 public Map<String, Object> getInputParams() { return inputParams; } public void setInputParams(Map<String, Object> inputParams) { this.inputParams = inputParams; } public Map<String, Object> getOutputParams() { return outputParams; } public void setOutputParams(Map<String, Object> outputParams) { this.outputParams = outputParams; } public String getEntityType() { return entityType; } public void setEntityType(String entityType) { this.entityType = entityType; } public String getOperationType() { return operationType; } public void setOperationType(String operationType) { this.operationType = operationType; } public int getEntityId() { return entityId; } public void setEntityId(int entityId) { this.entityId = entityId; } public String getPage() { return page; } public void setPage(String page) { this.page = page; } public String getActionUrl() { return actionUrl; } public void setActionUrl(String actionUrl) { this.actionUrl = actionUrl; }}注意哈,之所以變得這么復雜,純屬貓哥把常用的參數從Params中提取出來了,便于快速使用。其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private String actionUrl=null;
這個參數,它負責攜帶動作執行完成后需要顯示的網頁的地址。
那么問題就來了,所有的Action都需要ActionContext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起碼所有的Action都得有個處理結果返回吧,至少得返回Action執行完要跳哪個網頁吧,所以所有的Action必然得有個ActionContext屬性。OK,那么我們每次寫Action都得設置上這個屬性,然后實現其set、get方法,煩不煩?
非常煩??!基于避免重復的原則,貓哥新增一類:
package action.support;import inter.IAction;/** * 抽象類Action 目的是為了子類自動具有ActionContext類型的成員 * @author 貓哥 * @date 2017.2.10 * 注意該抽象類繼承了IAction接口,所以子類也必遵循IAction標準:實現execute */public abstract class Action implements IAction{ protected ActionContext context; public Action(ActionContext context){ this.context=context; }}這個類的注釋已經寫的非常清楚了,有了這個類,子類直接就具備ActionContext屬性,并且由于該類遵循IAction規范,所以也子類也必須實現execute。
至此基本的設計都完成了,基本流程也清晰如下:
1,Servlet接受參數2,生成參數對應的ActionContext3,交給對應的Action處理4,Action處理完成后,返回帶結果的ActionContext5,根據ActionContext返回信息,顯示網頁其中有兩塊變化的內容,即2、3,由不同的請求決定了2、3中的內容不一樣,所以2和3應該單獨放在一個固定的類中處理,并且該類跟請求密切相關,其實最好是形成一個xml配置文件,新增一種context-Action,先保存到配置文件,然后根據配置文件裝配context然后調用Action,貓哥為了簡單直接寫為一個ActionController類,也就是控制邏輯的核心類,跟控制相關的功能放于其中。
好的,所有設計討論完畢,欲知如何實現,且聽下回分解。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