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狀態變量表示緩沖區的容量大小,這個值是固定不變的,指向緩沖區底層數組的最后一個位置; 2. position在讀模式下,該值表示下一個讀取數據的位置,通過flip方法切換為讀模式時,該值為指向緩存區第一個數據位置; 在寫模式下,該值表示下一個要寫入數據的位置,通過clear方法切換為寫模式時,該值指向緩存區第一個數據位置;
3. limit這個狀態變量表示緩存區可讀/寫的最大位置:在寫模式下,該值等于capacity;在讀模式下,該值等于切換為讀模式時position的位置,表示可讀數據位置;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1024);allocate方法分配一個指定大小的底層數組,并包裝為一個緩存緩沖區對象; 另外還可以通過一個現有的數組直接包裝為緩沖區:byte array[] = new byte[1024];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er.wrap(array);注意:通過這種方式創建的緩沖區,因為有底層數組的實際引用,可以通過array數組直接修改數據;緩沖區分片
緩沖區可以使用slice方法創建一個子緩沖區,即是創建一個新的緩沖區,但是共享原緩沖區的一部分數據,使用下面實例代碼說明slice方法: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創建一個容量為10的字節緩沖區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10); //設置緩沖區中的數據 for (int i=0; i<buffer.capacity(); ++i) { buffer.put(i, (byte) i); } //手動設置狀態變量,創建一個包含原緩沖區index3-6的子緩沖區(分片) buffer.position(3); buffer.limit(7); ByteBuffer slice = buffer.slice(); //對新創建的子緩沖區中每個數據乘10操作 for (int i=0; i<slice.capacity(); ++i) { byte b = slice.get(i); b*=10; slice.put(i, b); } //重設狀態變量 buffer.position(0); buffer.limit(buffer.capacity()); while (buffer.hasRemaining()) { System.out.PRintln(buffer.get()); } }輸出的結果為:01230405060789從實例代碼可以看出,slice方法從position和limit變量間創建分片,并且分片數據和原緩沖區是共享的; 分片對于方法調用是有很大作用的,對調用的方法,如果只想方法處理其中一部分數據,可以通過slice傳遞一個子緩沖區作為參數;只讀緩沖區
只讀緩沖區只能用于讀取數據,不能寫入數據;通過緩沖區的asReadOnlyBuffer創建一個新的緩沖區,它與原緩沖區共享數據,但是是只讀的; 只讀緩沖區主要用于數據的保護,比如:調用一個方法是,可能需要保證緩沖區的數據不被修改,那就可以創建一個只讀緩沖區作為參數;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