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共六篇):
請允許我縣描述一下我現在的環境:氣溫高達37攝氏度, 而我忘記了圖書館開門的時間, 還要在這里站上一個小時, 在熱帶植物的包裹下, 各種奇怪的小飛蟲圍著我轉來轉去. 不過令我欣慰的是, 終于寫到五了, 還有兩課我們的"基礎篇"就要結束了.
今天我們來了解語言本身的最后一個論題:數組.
要理解"數組", 這個概念我覺得另一種翻譯對學習來說更加容易:"陣列", 沒錯, 數組就是一個陣列, 一個數據的陣列. 最簡單的例子是數據庫系統, 假設你要儲存20名學生的英語成績, 如果不是用數組, 你則要創建20個不同的變量, 累死. 數組就是類型相同(重要!)的一組數據(或者n組), 用來儲存相關的量, 最簡單的數組是一維數組, 我們就先來學習它吧.
什么是一維數組呢? 在3維以下,你可以利用幾何知識來理解"維"的概念,一維相當于一條線, 二維則是一個矩形, 三維是一個長方體. 我知道這么講是很抽象的, 我們先舉個一維數組的例子就比較容易了解了.
dim a(9) '從零開始
for i=0 to 9
a(i)=i '填充每一個數組元素
msgbox(a(i)) '輸出數組元素
next
我們可以看到, 定義一個數組的方法和定義一個變量沒有什么不同, 同樣是使用dim語句. 定義一維數組的方法如下:
dim 數組名(元素數量), 這里大家要注意一點, 這里定義的元素數量總是比你要的要少一個, 因為一個數組的起點是0號數據而不是1, 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 你需要10個數據, 就定義"9", 需要100個就定義99, 依此類推. 數組的元素可以看成一個個獨立的變量, 你可以像獨立的變量那樣使用他們. 數組元素的量可能是毫無關系的, 比如第一個數組元素儲存你的年齡, 第二個儲存今年西瓜的銷售量, 但這種做法是不鼓勵的, 甚至是不被接受的, 不要這么干, 這樣的情況請定義獨立的變量. for語句在數組中可算是大顯身手, 還記得for嗎? 它累加一個變量, 我們可以把這個變量應用在數組中正好用來讀取或者填充按照順序排列的數組元素, 上面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數組其實是很簡單的東西(再BASIC語言里面), 數組難的是怎么搗弄這些循環, 讓他們按照你的要求運轉. 這個等到二維數組再說, 我們先看看如何手工填充數組.
如果你這個都想不到的話, 那你真是白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