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里,車壞了第一件事兒就是打開發動機蓋,這可能是一種習慣,但回頭想想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發動機艙內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除了主角發動機之外,還有很多汽車的關鍵部件。
首先,汽車各部位需要更換和添加的油油水水的都在機艙內部,比如機油、玻璃水、助力油等等。我們先來了解一下。
▲機油加注口是比較關鍵的部位,雖然平時的使用率并不高,但是我們必須得知道它的位置。
▲機油尺是檢測機油的唯一途徑,目前大多數車都帶有電子傳感器,發動機內機油如果少了會報警,不過駕駛員還是希望通過機油尺來觀察,還有在加機油的時候也是需要通過頻繁查看機油尺來確定的。
▲冷卻液加注口也不常用,通過觀察液面高度或者直接在車內行車電腦顯示液面信息,如果過低就需要及時補充。
▲玻璃水加注口就不用多說了,這一定是普通消費者接觸的最多的發動機艙部件,別的油水都不用經常添補,這就不一樣了,消耗較大,并且用完了就得及時補充,一般消費者自己就完成了。
聽說之前有一個故事,一位駕駛員對發動機艙完全不了解,當然就是對汽車完全沒概念,玻璃水用完了之后就把車開到4S店了,4S店也很詫異,居然還有人對玻璃水怎么加沒概念,現在問問身邊的任何自己,會加玻璃水么?
▲空濾一般都在比較靠前的位置,是空氣進入發動機的第一道程序,一般車輛的空濾很好更換,徒手就能打開,而機濾就不一樣了,有些車在發動機上部,而有些就得把汽車升起來才能換機濾。
▲空氣流量計在空濾之后,一般就是對進氣進行監測,同時匯報給ECU,ECU根據空氣流量進行計算。
▲這臺車的ECU被安排在了發動機艙內靠近A柱下方的地方,個人認為還是比較合理的,至少撞擊時不會輕易的就被損壞,很多車都將ECU安排在了翼子板附近,隨便一個剮蹭行車電腦就掛了,這成本就大了。
▲機艙內比較粗的金屬管是制冷劑循環管,也就是為空調服務的,很好分辨,用手摸的時候能感覺到很涼。
▲制動液加注口(剎車油)一般也在靠近A柱下方的位置,原因是離剎車踏板比較近,不過剎車油一般駕駛員都沒有能力自行更換,因為換起來非常麻煩,并且這確實是個比較關鍵的部位,換不好就麻煩了。
▲發動機艙內大抵都有隔音罩進行隔熱隔音處理,與此同時發動機蓋上還有一層隔音棉,效果會跟好。
當然,圖中標注的只是一眼能看到的部件,還有ABS泵,ESP控制模塊等等也大體都在發動機艙內,只是日常中并不能常用到。
▲ABS泵,一般隱藏在發動機艙內,平時沒機會碰到,科普一下就行了。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